“后独生子女时代”的独生子女问题
作者:风笑天
原发刊:《浙江学刊》 2020-5
复印期刊:《社会学文摘》 2021-02
2015年底,随着“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公布和实施,实行了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结束。这也意味着,我国社会从此开启了一个没有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的崭新时代——“后独生子女时代”。在这一新的时代刚刚到来之际,有一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在取消独生子女政策所形成的“后独生子女时代”中,是否还存在着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人口?那些在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时代中所出现的独生子女问题是否会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而变得不再重要、甚至会逐渐消失?如果独生子女问题依旧存在,那么,主要的问题又会有哪些?在探讨“后独生子女时代”的独生子女问题时,又有哪些视角值得特别重视?努力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就是文章的主要目标。 目前的中国社会中,存在着0-44岁的独生子女人口约1.7亿左右。此外,还应该看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至少30年),如果国家的生育政策以及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行为不发生大的变化,那么,新出生的人口中,非政策性的、父母“自愿选择”所产生的独生子女人口就会一直增长。因此,今后一段时期中,中国社会的独生子女人口规模也就只会比目前的1.7亿的规模更大。换句话说,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中国社会依然会有超过1.7亿的独生子女人口及其家庭存在。这就是我们讨论“后独生子女时代”中独生子女问题时必须面对的有关独生子女人口规模的客观现实。 探讨“后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问题的三种视角 庞大的独生子女人口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将导致与他们相关的许多问题也会依然存在。在具体分析“后独生子女时代”中的独生子女问题之前,有三种特定的视角值得特别注意。这三种视角分别是政策的视角、年龄的视角以及“社会学想象力”的视角。 政策的视角 所谓政策的视角,即要从新政策与旧政策的角度来区分不同的独生子女人口及其不同的独生子女问题。这种从新政策与旧政策的角度看待独生子女的方式,可以帮我们看到独生子女总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即目前我国社会中所存在的独生子女人口,实际上包含着三个性质不同的部分,或者说包含三个不同性质的独生子女类别: 一类是“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后的头二十年中出生的独生子女。可以将这一类独生子女称之为“独生子女政策”下“父母非自愿选择”产生的独生子女。另一类是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落地、特别是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可以将这一类独生子女称之为“二孩政策”下“父母自愿选择”产生的独生子女。第三类则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出生的独生子女,即2001-2015年出生的独生子女。可以将其称之为“生于非自愿选择时期但通过父母自愿选择”产生的独生子女。 年龄的视角 所谓年龄的视角,即从年龄角度区分出不同阶段的独生子女及其他们所面临的不同问题;这种年龄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处于人的生命历程不同阶段的独生子女所具有的不同特征,以及与这些特征相对应的各种问题。文章只是粗略地将目前独生子女人口的整体划分为三个年龄段,即0-17岁、18-30岁和31-44岁。根据这种划分,他们父母的年龄(同样按结婚年龄为25岁、生育年龄为26岁的标准)则大约分别为26-43岁、44-56岁和57-70岁。将这两代人的年龄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就可以更好地帮我们了解处于生命历程不同阶段的独生子女及其家庭所具有的不同特征,以及他们可能面临的、或可能带来的问题。 “社会学想象力”的视角 所谓“社会学想象力”的视角,即从个体生活与社会历史相结合的角度来认识独生子女人口及其问题。这种将个人生活与社会历史相结合的视角,不仅可以帮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后独生子女时代”中的各类独生子女问题,而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独生子女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视角是社会学学科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东西。它提示我们,在看待“后独生子女时代”的独生子女人口及其相关现象时,一定要将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生活经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即是说,今天的独生子女一定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变迁的中国社会中的独生子女。在他们的身上,在他们成长和发展的生命历程中,在他们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中,一定有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留下的烙印。 “后独生子女时代”中几个重要的独生子女问题 前述分析表明,独生子女政策虽然终止了,但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人口依旧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存在。作者初步分析认为,在“后独生子女时代”中,至少存在下列几个与独生子女人口密切相关、值得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在“后独生子女时代”中,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会因为下述三个方面与以往的不同而有着较大的不同。首先,是研究对象的性质不同。由于后两类对象所具有的不同于第一类对象的特殊性质,所以,一方面,原来对第一类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是否适用于这两类新的独生子女还有待于探讨;另一方面,这两类新的独生子女或许既会带来一些新的教育问题,同时也会给原来的教育问题带来一些新的特点。 其次,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特点不同。总体上看,当前的独生子女父母不仅比以往的独生子女父母具有更高的受教育程度,因而更懂得如何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也更有可能采取一种“以质量代替数量”的思想和行为来对待子女教育和培养。 第三,独生子女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不同。“后独生子女时代”中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还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社会背景。无论是城市中价格越来越高的“学区房”,还是各地越来越普遍的“学而思”一类的课外培训机构,还有网上推销的各种付费学习课程、一对一网上英语辅导等等,都使得目前的独生子女教育又形成了一些新的现象。可以说,“后独生子女时代”中的独生子女的教育将“一直都在路上”。 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保障问题 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年龄主体尚处于60-70岁的“低龄老人”阶段,还没有老到真正需要人照顾和帮助的年龄。换句话说,未来十年,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保障问题才会真正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尖锐现实,“真正的考验是在十年以后”。这种现实启示我们,从“后独生子女时代”开始,独生子女父母老年保障问题才客观地摆在社会和学术界的面前。因此,如何从养老方式、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诸多方面提前做好准备,特别是要尽可能在未来十年中建立起相应的社会政策和帮助措施,让一代又一代的独生子女父母能够真正有保障地安度晚年,无疑是摆在学术界和政府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同时又十分紧迫的任务。 难以避免的“失独”现象与“失独家庭”问题 与庞大的独生子女人口以及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障紧密相关的,还有我国社会中的“失独”现象与“失独家庭”问题。对于“后独生子女时代”中“失独”问题的研究来说,首先应该明确界定和注意区分广义的“失独家庭”与狭义的“失独家庭”。作者认为,前者指的是所有年龄段的独生子女夭折后所形成的家庭。而后者则指的是独生子女夭折时母亲已超过生育年龄因而无法再生育的家庭。虽然二者的性质(即唯一的孩子夭折)以及所面对的现实(无法挽回的损失)具有明显的共性,但是,二者之间更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对于定义和研究“失独”现象来说更为本质的差别。即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再次生育来弥补。而后者则失去了这种弥补的机会和可能。因此,在基础研究、政策应对、实际帮扶等方面,都应注意区分二者之间的不同特点,特别是要将研究的重心放在狭义的“失独家庭”上,为他们的养老保障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亲属关系的减少和缺失对独生子女未来生活的影响问题 到目前为止,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出生于1976-1985年)基本上处于四十岁上下的年龄段。他们目前的生活中不仅有直系的亲属,还有姻亲的亲属。同时,他们的生活中还有众多与他们的父母一辈的旁系亲属以及这些旁系亲属的孩子,即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这种亲属关系网络对于建立在家文化基础上的中国社会来说,是十分重要并且独具特色的一个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一辈正在逐渐老去。特别是在20-30年后,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亲属网络不仅规模会急剧缩小,仅有的亲属网络之间的交往频率和密切程度可能也会大幅度降低。这一状况对于习惯于生活在有众多亲属关系网络中的中国人来说,或许是一种极大地挑战。这些同样是现在就值得社会重视和提前考虑、也值得学术界提前开展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独生子女时代所形成的独生子女文化对社会的影响问题 尽管在“后独生子女时代”中出生的独生子女们身上并没有烙下“独生子女政策”的印记,但整个社会在生育、养育、培育孩子方面早已形成的那种特定的独生子女文化,依旧会让他们浸润在与政策性独生子女完全相似或者相同的成长氛围中。因为无论是社会心理、社会价值观念,还是社会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或者说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这种特定的亚文化的元素。这种独生子女文化既包含诸如生育观、家庭观、子女观、成才观等在内的社会认知层面的内容;也包含诸如子女养育方式、子女教育方式、家庭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等在内的行为实践方面的内容。而这种独特的独生子女文化依旧会在这些“后独生子女时代”中出生的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那些出生于“独生子女政策”时代的最初十年(1990年以前)、并在“后独生子女时代”中生育或养育非政策性独生子女的那一部分独生子女来说,他们自己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独生子女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这种文化所包含的一切对他们来说不仅是非常熟悉的,而且是早已习惯的,很多方面甚至还被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从来就如此”的。正是因为他们自己来自这种特定的文化,我们有理由预期,在生育、养育、培育、教育自己的独生子女的过程中,他们或许也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实践着、传递着、增强着这种文化。换句话说,独生子女时代所形成的独生子女文化,一定会在“后独生子女时代”中延续和衍生,继续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社会虽然一直在关注独生子女及其相关现象,学术界也开展了前述众多方面的独生子女研究,但十分遗憾的是,无论是中国社会还是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关注到这种独特的独生子女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问题。也还没有学者开展对独生子女文化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其社会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这不能不说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因此,在“后独生子女时代”开始的时候,我们应该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近四十年来我们所走过的道路,细心收集和分析伴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独生子女问题的形成和解决,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生育、养育、培育和教育新一代社会成员的过程中,是如何受到独生子女亚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又如何形成新的文化模式的。与此同时,还应在明确解析独生子女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它在“后独生子女时代”中的作用和影响问题。除了文章所论述的几个问题外,一定还有一些本文尚未涉及的、潜在的独生子女问题存在;即使是上述笔者所提出的这些问题,也都基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可以说,“后独生子女时代”中的独生子女问题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值得学术界继续关注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