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生性别比转变的人口老龄化后果:前景与对策
作者:张震#马茜
原发刊:《人口研究》 2022-1
复印期刊:《社会学文摘》 2022-03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已经持续40余年,预计到2050年左右才能恢复正常。长达70年的出生性别比转变对中国人口和社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往研究主要集中探讨性别失衡问题,对出生性别比升高加剧人口老龄化的关注较少。为此,利用新近估计的中国出生性别比、生育率和死亡率数据,借助人口模拟预测和稳定人口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出生性别比转变的人口老龄化后果进行深入考察。 使用的出生性别比数据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中国官方公布的出生性别比数据,包括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的《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国家统计局,2021),以及1987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第二个来源是Chao等(2021)基于1950-2017年202个国家的人口登记数据、普查数据和全国性调查数据,构建贝叶斯模型预测的2020-2100年各国出生性别比。这里将中国1950-2020年出生性别比的实际观测值与Chao等(2021)对中国2020-2100年出生性别比的预测值合并为一个出生性别比序列,这个序列比较接近实际情况。 使用的生育率、死亡率和净迁移数据来自WPP2019。中国的人口普查提供了较详尽的生育率、死亡率数据,虽然历次人口普查的出生和死亡数据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但是经过学者和多方机构的努力,已经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较为可靠的估算,这些研究成果综合反映在WPP2019对1950-2020年中国人口的估算数中。另外,也采用了WPP2019对2020-210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的预测值,总和生育率的中位数从2020-2024年的1.55缓慢上升到2095-2100年的1.69。此外,按照WPP2019的预测,中国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分别从2020-2024年的73.64岁和79.43岁持续增长到2095-2100年的86.51岁和88.82岁;国际净迁出人口规模则将从2020-2024年的188万人降至2095-2100年的155万人。 出生性别比转变 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平均在106左右。1970年代后期,出生性别比升高之势已经初见端倪,“晚稀少”政策带来的生育率下降使部分家庭通过产后性别选择来满足性别偏好,从而导致高孩次的出生性别比异常升高。进入1980年代,中国的出生性别比迅速上升。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出生性别比已经达到109,之后持续升高,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已经高达117,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时的出生性别比进一步攀升至118。出生性别比失衡及其导致的诸多社会问题引起多方关注,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出生性别比增速放缓并在2005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到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已经回落到111.3。中国未来的出生性别比还有可能继续下降。根据WPP2019的预测,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将在2035年左右下降到107,然后直至21世纪末都维持在这一水平上。Chao等(2021)的预测更乐观一些,认为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将在2045-2050年下降到106左右,并一直保持到2100年。 死亡数变化 出生性别比升高导致男婴数量增加,由于男性死亡率相对较高,这些额外增加的男婴也意味着更高的死亡数。而且,在出生后的整个生命历程中,这些男婴都会对应着更高的死亡数,并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累积。在2040年前,出生性别比升高造成的男性死亡数增加值除个别年份(如1998年)外都在年均2000人以下。但是2040年之后,男性死亡数增加值开始快速攀升,到2090年左右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出生性别比升高对女性的影响与男性完全相反。一方面是女性死亡率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是在一定的生育水平下,较多的男婴就意味着较少的女婴,这也就意味着更低的女性死亡数。而且,减少的女性死亡数略多于增加的男性死亡数。女性在存活率上的优势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累积,由此造成2040年后男女的差距迅速扩大。男性死亡数的增加和女性死亡数的减少部分抵消,总人口的死亡数最多减少4万人。不过,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出生性别比升高通过死亡渠道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极其有限。 出生数减少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 出生性别比升高会降低女婴出生数,从而导致未来的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进而在长期内降低男婴和女婴出生数。1980-1984年,因为出生性别比升高,女婴出生数减少近100万人。之后,随着出生性别比的快速上升,这一差距也迅速扩大,于2010-2014年达到峰值340万人。近些年,出生性别比开始逐渐回落,实际女婴出生数与正常出生性别比情景下的女婴出生数之间的差距也开始缩小。虽然伴随着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下累积生育势能释放完成后出生数的回落,这一差距又一度扩大,不过几经辗转最终还是趋向缩小,到2095-2099年降至240万人左右。在整个1980-2099年期间,与正常出生性别比情景下的女婴出生数相比,实际女婴出生数总共减少约6300万人。 1980-2020年,实际男婴出生数一直高于正常出生性别比情景下的男婴出生数,累积多了近1000万人。但是,之后实际男婴出生数就开始低于正常出生性别比情景下的男婴出生数。也就是说,在出生性别比升高30多年后,男婴出生数也开始减少。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实际男婴出生数从高于正常值到低于正常值的逆转。到21世纪末,男婴出生数在经历增多和减少后合计损失约2600万人。 造成男婴和女婴出生数减少的原因是育龄妇女规模的持续缩减。在2010-2019年,实际育龄妇女数比正常出生性别比情景下的育龄妇女数减少了2600万人,之后逐年上升,于2060-2069年达到7100万人。虽然之后就基本维持在这个水平,但是由于育龄妇女数持续下降(1970年代以来生育率下降的结果),育龄妇女数差值的相对比重却在持续上升,在21世纪末将高达15%以上。即使生育率保持当初的水平不变,出生性别比升高造成的育龄妇女数下降也会降低出生数,其中不仅包括女婴出生数也包括男婴出生数,而过去50年间中国生育率的下降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效应。 人口老龄化加速 出生性别比升高会减少出生数,并将立刻反映到总人口规模上,但其对老年人口规模的影响要在65年之后才能显现。1980年后总人口规模已经出现下降,但是直到2045年左右,即1980年代出生队列开始步入老年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才开始下降。由于只有部分人能存活到老年,所以出生性别比升高造成的出生数减少只有一部分能传递到老年群体。所以,老年人口规模缩减的幅度会小于总人口。在1980-2020年,中国人口从出生存活到老年的概率大约为0.8左右。大约从2045年起,老年人口规模开始下降,他们对应的出生年份应该在1980年后,但是无论从下降规模还是下降速度来看,2045年后的老年人口都低于1980年代的总人口。 由于老年人口规模下降开始时间晚,且下降幅度小,所以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大。实际出生性别比情景下的老年人口占比高于正常出生性别比情景下的老年人口占比,而且这一差距从2040年左右开始变得尤其显著并不断扩大,从2070年开始,二者差距基本保持在1.5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在出生性别比—生育率平面上的演变轨迹 考虑到生育率与出生性别比的相互关系,把二者结合在一起考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动态历程。1980年代的出生数反弹使人口老龄化犹如过山车一般几经起落,从1986年开始直到2000年,伴随着总和生育率的快速下降,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稳定等价人口的老年人口占比从18%攀升至32%。这之后,出生性别比从107增长到2005年的118。但是,这个趋势在2005年出现了转折。出生性别比在2005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恰逢生育政策逐步调整完善,总和生育率也有轻微回升,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老年人口占比从2005年的32%逐渐下降到2018年的30%。然而,近些年总和生育率的下降让老年人口占比再次回弹,不过回弹速度被出生性别比的下降延缓了一些。2020年后,在WPP2019所预测的总和生育率轻微回升的情景下,出生性别比降至106能让老年人口占比降低近2个百分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生育率回升的前景不容乐观,在低生育率时代,出生性别比对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相对重要性会进一步增强。 结论与讨论 进一步拓宽有关中国人口动态过程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可以发现,不同于其他出生性别比一直处于正常范围的国家,对中国来说,人口动态过程的驱动要素除了通常的生育、死亡和迁移之外,还多了一项出生性别比。从1980年开始、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出生性别比转变,累积了数千万的过剩男性和缺失女性,而后者意味着人口生殖力的损失,这会通过人口更新过程进一步减少出生数,减缓人口增长,进而加速人口老龄化,这种影响可持续近一个世纪。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生性别比转变堪称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可以说,处在异常高水平的出生性别比是经历出生性别比转变的国家特有的人口条件,这种转变一度加剧了人口老龄化。不过,随着转变后期出生性别比逐渐下降并回归正常水平,人口老龄化进程也将得到有效缓解。 从出生性别比升高加速人口老龄化的机制中,可以得到一些政策启示。出生性别比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是对称的,出生性别比升高会让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下降则会让人口年轻化。因此,40多年的出生性别比失衡在无形中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额外的政策空间。尤其是在未来的生育率很可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情况下,降低出生性别比可以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具体策略之一。近年来,中国出生性别比已经开始逐渐下降,为了能让出生性别比下降趋势得到维持,系统性的社会经济变迁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事实上,针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的一些政策(如禁止医务人员进行性别选择性流产)的效果有限,相比而言,经济增长以及促进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平等的政策更能有效地消解男孩偏好,进而引导出生性别比回归正常。 研究有几点局限有待未来的研究进一步完善。首先,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存在非常大的地区差异,而且各地区人口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但是,这里把全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未能分析出生性别比对人口老龄化影响的区域差异。其次,在产前性别检查不普及的时候,高孩次也是确保生育男孩的常见策略。男孩偏好淡化后,这种为了生育男孩而进行的高孩次生育可能会减少,从而造成生育率一定程度的下降,这种情况值得深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