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女性领导的共情优势与共情领导力构建

作者:徐瑶

原发刊:《领导科学》 2021-6上

复印期刊:《管理学文摘》 2021-06

  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共情是指敏锐感知他人情绪并做出适当的社会性情绪反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同理心。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医疗护理学对共情现象研究的日渐深入,共情能力的性别差异、影响及其培养等议题逐渐拓展到领导力研究领域。领导者在正确决策谋划的前提下,如果还能具备较强的共情能力特别是共情式领导力,无疑能创造更为和谐的团队合作氛围,提升组织激励的有效性。大量研究指出,无论从生理特征、性格特点,还是从社会化分工角度来看,女性的共情能力一般要大于男性,女性领导在对下属的情绪识别、问题感知、关心激励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缺乏限度甚至不加控制的共情也可能让女性领导陷入误区,值得我们研究并寻求有效的规避之道。

  一、共情以及女性领导的共情优势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于1920年做出的开创性研究,我们可从三个方面理解共情的有机构成:一是能够感知他人的情绪状态,关心他人;二是能够充分体谅对方,构建牢固的人际关系;三是能够满足他人需求,帮助其减轻痛苦和实现幸福。由此可见,共情的产生需要细致入微的情绪感知能力、换位思考能力以及卓越的沟通能力,而女性在职场中更具共情优势,这正是女性领导的独特魅力。

  (一)关爱他人,弥合心理鸿沟

  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在《关于管理的十个冥想》中提出:“组织需要培育,需要照顾和关爱,需要持续稳定的关怀。关爱是一种更女性化的管理方式,虽然很多优秀的男性领导正在逐步采用这种方式,但是女性还是更有优势。”镜像神经系统理论等前沿研究表明,当人们经历或者观察到某种情绪体验时,女性大脑中特定脑区的激活程度普遍高于男性。因此,女性天生就对身边成员的情绪变化更为敏感,也更容易在情绪与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产生“同呼吸,共命运”的心理反应。当组织成员面临来自家庭与工作的多重压力时,女性领导一句暖心的问候、一个温柔的眼神,甚至只是看似随意的拉家常,都能让对方感到温暖,感到被理解和被接纳,从而拉近同事之间的心理距离,有效弥合单位成员间的心理鸿沟,成功构建出互相关爱、互相理解的情感共同体。

  (二)有效沟通,增强组织凝聚力

  在沟通协调方面,女性领导的温柔与善解人意能够创建一种平等的对话氛围,有助于团队成员的感情沟通和正向交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善于倾听。由于女性的大脑结构是多轨的,女性领导能够更为专注地倾听对方的诉求,甚至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对方的潜在需求与弦外之音,这就为后续的换位思考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基础。二是善于交流。与男性领导相比,更注重交流艺术的女性领导既注重交流的效果,也注重交流的方式。相谈甚欢时,她们会毫不吝啬地赞美与肯定;意见相左时,她们也能把握分寸,温柔而坚定地表达诉求。三是擅长说服。正是因为女性领导具备较强的情绪感知能力,也愿意用心倾听对方的实际需求,善于委婉且巧妙地表达自己的主张或建议,因而她们在说服别人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与潜力,能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三)尊重他人,促进团队合作

  美国西点军校曾就学生所表现出的领导力开展调查,男性和女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表现出积极、自信、果断等男性化特质,但是在尊重下属和促进合作方面,女性取得了较高的分数。从领导风格上看,女性领导并不会用武断甚至独裁的方式树立权威,而是鼓励不同意见的表达,注重创建良性互动的团队氛围。在面对内部分歧与矛盾时,她们会用心感知不同的利益诉求,并用女性特有的温柔与包容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从交流模式上看,女性在群体交谈场合中比较注重所有人的参与,一般不会独揽发言权。她们更愿意重复或提及别人的讲话内容,也会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比如点头、微笑或鼓掌等)来表示肯定,营造平等的交流氛围。理解与尊重是团队合作的基本前提,女性领导的这些共情特质有助于创建一种相互尊重、相互认同、其乐融融的合作氛围。

  (四)建立信任,提升领导力

  研究表明,在情感上接受、认同、信任领导的员工,更容易受到领导行为的影响,也更容易接受领导的工作安排及建议,因为他们坚信领导能认可他们的权利、理解他们的问题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从政风格强势,却对同僚关怀备至,有时还会亲自为他们准备晚宴。如果下属生病或下属家中亲属病故,她都会亲笔写信问候。因此,她的部下表现出对其领导风格的高度认同与信任,愿意尽忠尽职。由此可见,女性领导因为对他人的感同身受以及相对包容和灵活的处事风格,更容易赢得同事及下属的信任,这是她们发挥领导力的重要情感基础。

  (五)正向输出,建立智慧型组织

  从组织激励的层面来讲,成员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组织成长的终极利器。由于组织成员的性格特质、成长背景与社会经历迥然不同,价值观的重塑与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在充分沟通与高度认同的基础之上。研究显示,女性的思维方式普遍属于网状思维,看待事物如水一般随势而动、随形而变。她们一般不会采取直接、迅猛甚至带有一定压迫性的方式进行价值观输出,而更愿意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有步骤、有规律地影响和重塑成员的价值观。因此,女性领导从“情感输出”跨越到“价值观输出”的基础更为扎实,路径更为多样,渠道更为多元,效果通常也更为显著。即便遇到暂时的抵触甚至矛盾,女性领导也更愿意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及时识别组织需求与成员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而调整自己的信息输出方式与工作策略,巧妙地将组织价值观融入日常的沟通与交流中,最终达到内化于心的正向输出效果。

  二、女性领导共情越界导致的可能后果

  实践中,女性领导如果对共情的认知存在偏差,对其运用限度缺乏把握,不仅优势难以发挥,而且可能陷入以下几种共情误区,给工作生活带来不小的困扰。

  (一)成为“情绪垃圾桶”

  根据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的研究,共情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认知共情,二是情绪共情。面对组织成员的异常情绪和负面心理,能够理解对方心情并冷静分析,为其排忧解难,这就是认知共情;仅仅情绪上的感同身受,则属于情绪共情。如果女性领导无条件、无限度地接受组织成员的情感倾诉,未能把握好共情管理的时间维度和情境限度,就很容易成为他人的“情绪垃圾桶”。如果情绪共情程度较高,女性领导就很容易受到他人负面情绪的干扰和影响,甚至会因为他人的麻烦和痛苦而心烦意乱,不利于科学、理性、客观地进行工作决策和任务安排。

  (二)出现“聚光灯效应”

  情绪共情就仿佛一盏聚光灯,将人的注意力导向需要帮助的人。过分聚焦于灯光暴露出的情绪性问题,忽视黑暗中隐藏的点点滴滴,就会出现“聚光灯效应”。如果过于关注这盏灯照亮的人、事或情境,女性领导可能会对相关成员做出不够客观的判断,对整个团队的工作进程做出不够全面的部署,进而影响工作成效。如果任由情绪共情泛滥,女性领导极易陷入对下属的过分关注和不当关爱,为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寻求情感借口,为他们的工作失误提供情感庇佑,甚至会因为同情做出违反公平与原则的工作安排。长此以往,女性领导的理性认知水平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科学决策水平将会受到不小的干扰,组织的纪律性与公平度会遭遇挑战,进而为女性领导个人的职业成长带来一些不可预估的风险。

  (三)堕入“救世主幻象”

  情感相对丰富的女性领导一旦共情越界,就容易堕入“救世主幻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包大揽,过分揽责。情绪共情能力较高的女性领导会自动跳入他人所在的情境,直至用过分的同情心去关照他人。若把控得当,会给人心地善良的印象;若是越过了界限,则极易被贴上“自我感觉太良好”“自以为是”甚至“多管闲事”的标签。二是自我感动,自我催化。当女性领导发现情感交流能够拉近彼此距离甚至带来切实的帮助时,她们就很容易上瘾。若把控不当,极易将自我理解的情感强加在他人身上。一旦这种控制欲遭遇来自对方的反感甚至反抗,陷入“救世主幻象”的女性领导就很容易感到沮丧,对他人的评价极度敏感,也会因帮助不了别人而自我否定,给自身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带来不小的困扰。

  (四)陷入“人情陷阱”

  如果女性领导在情感交流中混淆了共情与同情的区别,就容易陷入组织制度与同事人情相互博弈的情感旋涡,甚至做出一些违反规定、不合规矩的工作决策与行为。譬如,在面对做错事的同事发自内心的忏悔时,共情能力较高的女性领导容易因为同情而心软,可能会置组织规定于不顾而从轻发落甚至不予惩罚。当相对弱势的下属想要争取一个难得的晋升机会时,很可能会利用他们的实际困难获取女性领导的情感共鸣乃至同情,进而将这些情感筹码转化为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如若把控不当,任由这种同情左右自己的工作决策,女性领导可能会做出一些违反公平原则的非理性决定。长此以往,组织的制度根基就会受到侵蚀,团队的凝聚力将会受到削弱,女性领导自身的权威与领导力也会为人所诟病。

  三、女性领导扬共情优势避共情误区的道与术

  女性领导的共情优势转化为共情领导力,需要以系统性思维加以应对,从领导者自身和组织层面加以完善。女性领导应加强自我修炼,明确自身的身份职责,恪守情理边界和权责边界,同时加强制度监督和文化建设,完善激励机制与容错机制,铲除共情误区在组织内部的生长土壤,为扬优势、避误区保驾护航。

  (一)加强自我修炼,恪守情理边界

  情感管理看似是对个体思想的影响,具有更大的无形性,但这并不代表其管理过程的“无规性”。女性领导应加强学习与思考,掌握共情领导力的运用原则和科学方法,在“通情”的基础上“达理”,完成组织激励的既定目标。一是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和强大的心理调适能力,始终将健康向上、阳光上进的情绪状态传递给团队成员,驱散和化解他们心中的负面情绪。二是把握好情感沟通的度,将交流内容放在工作困难而非家长里短上,避免过多打探下属的情感隐私和生活状态;将共情方式放在为下属排忧解难而非情绪宣泄上,避免情绪共情影响自身的决策判断。三是注意语言沟通的艺术和技巧。面对下属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负面情绪,女性领导要谨慎对待,避免使用过于亲密或者过分同情的语言,造成下属的不适甚至反感;面对下属合情但不合理的要求,女性领导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自我的真知灼见而非居高临下的批评,帮助其调整心态,回归正轨。

  (二)明晰身份意识,恪守权责边界

  依照组织层级理论来看,单位中的领导者与普通员工本身就处于不同的权力层级,承担着不同的组织角色和功能。无论采取何种管理方式,领导者都必须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岗位职责有清醒的认知,明确其主要职责是对员工进行管理、监督、引导,要有原则、有策略地使用共情管理手段。一方面,女性领导应将组织成员的情绪疏导视为自身重要的工作职责,主动了解其情绪变化和实际困难,在心理调适、情绪掌控及问题解决上给予其力所能及的帮助。另一方面,女性领导应特别注意领导权威与人性化关怀之间的平衡,建立清晰的“听与不听、帮与不帮、做与不做、罚与不罚”的标准和界限。具体而言,女性领导应做到既能团结互助又不过分“移情”,既能表达尊重又能把握原则,既能兼顾人情又不违反组织纪律。在与下属的沟通交流中,女性领导应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权力边界和能力限度,避免一些相对弱势的下属产生不切实际的情感期待和工作诉求,影响正常的上下级情感交流和合作氛围。

  (三)培育组织文化,恪守公私边界

  组织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组织的灵魂,对组织成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能够弥补规章制度等硬性管理方式的不足。培育公私分明、公平公正的组织文化,有利于女性领导者既充分发挥共情优势又有效规避其误区。一是女性领导要有意识地创建和培育组织文化,把组织的发展愿景和公私分明的核心理念灌输给组织成员。女性领导应充分发挥正向输出的共情优势,通过人性化、渐进式的沟通策略春风化雨,教化于人。二是要推动组织文化的制度化,即把组织倡导的价值观、理念转变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由此实现组织文化的落实,营造出一种恪守公私界限的良好组织氛围。三是女性领导要把公开透明、公事公办、公私分明等作为妥善处理领导者与组织成员关系的原则,扎牢组织文化的篱笆,有效规避共情过界导致“以私害公”的不良后果。

  (四)完善体制机制,恪守赏罚边界

  作为领导力的一种,共情领导力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基础之上的,比刚性领导模式更具亲和力和凝聚力,但也相对多变和难以掌控。这也难怪心理学家莎拉·霍奇把共情的过程比作登山,既需要足够多的路标指引,也需要扶手提供帮助。如果说组织文化建设是指引方向的路标,那么,完善的赏罚机制建设则是扶手,为女性领导将共情优势转化为共情领导力保驾护航。一方面,现代组织应完善工作激励机制,既要调动女性领导运用共情优势关爱他人、影响他人、促进沟通、提升合作的工作动力,又要为她们提供多种多样的激励手段,确保共情优势的最大效应和最佳效果。另一方面,包容性组织应完善对女性领导的关爱与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女性领导主动交流,用心倾听,与组织成员建立牢固的情感联系;同时,积极应对她们出现的一些主观难以控制的问题和失误,避免不分青红皂白甚至粗暴地追责问责,保护好女性领导的温暖之心和赤子之情。唯有如此,女性领导才能丢掉思想包袱,敢于共情,善于共情,最大限度地完成共情优势到共情领导力的成功转换。

相关文章

所谓的管理就是“管事理人”

做好管理,需慢下来

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矛盾管理理论之哲学特质

卓越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