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者:赵峰#季雷
原发刊:《教学与研究》 2024-12
复印期刊:《马克思主义文摘》 2025-03
一、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枢纽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关键是要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对于激发市场主体创新精神、提升市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必须着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完善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市场准入、破产退出、信用监管等在内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通过系统集成的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调整和优化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确保实现国民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增强国家战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大优势,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创新行政管理方式,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水平。 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成果只有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有机结合,围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科技创新中的关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这些重大科技攻关具有复杂性和高度综合性,仅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很难完成任务,需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大力协同、集智攻关。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作出重要部署,要求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这有助于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优势,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不能忘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产业变革具有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多变等特点,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形成过程包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之间的复杂联动,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减少对微观创新研发过程的直接干预,促进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打破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体制机制壁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做出系列部署,要求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三、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中,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我国正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既要坚持“高质量引进来”,积极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生产要素信息化、网络化流动的新特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优质生产要素、先进科学技术、优质金融资本和各类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聚集;又要实现“高水平走出去”,抓住国际生产分工体系新陈代谢的历史契机,鼓励、支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部门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赢得未来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有机结合。一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既注重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又注重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前瞻性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新质生产力领域标准、法律、法规、治理体系制定,增强我国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二是深化新质生产力领域外贸体制改革,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营造有利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环境;三是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以制度优化加快构建以我国为重心的区域生产分工体系,立足我国新质生产力先发优势,充分发挥传统生产力优势,推动我国超大规模产能与新兴市场国家庞大市场需求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四、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就市场经济一般而言,商品交换的前提是各商品生产者作为使用价值所有者相对立,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商品所有者处于平等的竞争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进一步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需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到实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强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立足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功能定位,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在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生产中的历史先进性。同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和使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针对民营企业关切的营商环境问题,提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切实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弘扬企业家精神,使各类市场主体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五、坚持党的领导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自觉。不同于自然科学中规律的自发性,经济规律发挥作用不能仅仅依靠自发行为,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在实践中加以正确把握和运用。这里所说的“主观能动的实践”不是指某一个体,而是社会层面的,即全体人民参与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有利于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有利于调动各方、形成合力。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形成合力统一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党的领导融入各类市场主体内部,协调生产、分配、交换等各领域的社会关系,化解生产力发展中的多重矛盾。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政府对市场失灵的调节不再外在于市场运行,而是能够主动、有为、及时地推进经济体制、科技创新体制等各领域改革,避免了“后知后觉”的局限性。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四梁八柱,又有突出迫切的主要问题,必须按照规律办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能够坚持系统集成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三者的关系,确保经济体制改革行稳致远。 原文标题为《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于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