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的多维意蕴解读

作者:朱执

原发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12

复印期刊:《马克思主义文摘》 2025-03

  一、价值维度:明晰了“为何信仰”的目标遵循

  1.创造性地将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把“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把“软骨-”阐释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归根到底是缺少理想信念之“钙”。“理想信念”成为独立、固定、正式的专有概念和政治术语,涵盖“信仰”“崇高理想”等综合性概念,是共产党人面对困难、风险、诱惑等“外力”施压时,不屈服、不妥协、不逃避、不堕落,永葆斗争精神的力量渊源,是始终坚持正确前进方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顽强革命意志。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之钙”的论述,创造性地将理想信念这一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更易于党员干部理解和接受。

  2.历史性地将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立根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高目标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强调,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着力发挥理想信念在提高党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上的巨大思想引擎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内容维度:确立了“信仰什么”的内涵意蕴

  1.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真理保障

  “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深刻洞察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所在,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唯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思想,理想才会内生于实践个体的意识基础之上,并因而坚定、茁壮、有力,号召要“让真理指引我们的理想,让真理坚定我们的信仰”。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目标指向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习近平以历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重要论述的智慧结晶为阐发基础,着眼于新时代党面临的现实考验,立足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不断深化细化理想信念的内涵与目标,进一步提出“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这一重要论断,开创性地将“理想信念”从党的思想建设范畴中的类概念中精准提炼,深刻诠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科学真理性所在。

  3.“四个自信”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指出:“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这些论述,强调以坚定“四个自信”作为理想信念的时代标识,通过“道路自信”搭建理想之径,通过“理论自信”筑牢理想之基,通过“制度自信”汇集理想之力,通过“文化自信”凝聚理想之魂,极大地丰富理想信念的时代内涵,建构了理想信念的认同框架。坚定“四个自信”是“理想信念”在新时代的具象化表达,是“理想信念”在现实语境的准确把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三、历史维度:回溯了“何来信仰”的文化传承

  1.揭示了理想信念生成于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

  理想信念生成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是党战胜艰难险阻、渡过危机困境的信仰力量和精神凝结。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这个伟大理想前行”,“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坚定理想信念同脱贫攻坚根本任务结合起来,鼓舞全党同志“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脱贫攻坚精神成为新时代理想信念的重要体现,深刻展现了共产党人不负人民、不忘初心的精神品格。

  2.明确了理想信念滋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深厚底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价值,阐明其内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精神力量和革命理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价值特质。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纽带和价值认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共同涵养孕育着“理想信念”这一信仰根基和价值追求,把理想信念深埋在文化的沃土中生根发芽,以文化根脉为信仰之花输送养分,才能真正将理想信念传承好发展好,为新时代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以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提供了精神力量。

  3.提出了理想信念赓续于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

  习近平指出:“形成坚定理想信念,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自己认为坚定就坚定的,而是要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坚定理想信念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是一个在斗争实践中不断被创造和确证的过程,“需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理想信念的力量在于每一代人为理想奋斗汇聚的时代合力与理想事业的代代传承。“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激励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引导青年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联系起来,在复兴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接好前辈理想信念的接力棒,将磅礴向上的朝气转化为前进不止的动力,不断激发青年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主体维度:形成了“谁来信仰”的身份认同

  1.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榜样作用

  注重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发挥其“关键作用”,是党的建设重要经验,也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要求。“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关键少数”是党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支撑。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看这一条”。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特别注重考察干部的政治表现、道德品行和是否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关键少数”只有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而不迷不乱;只有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有效防范政治风险,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执行,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岗位越重要、背负的信任越多,风险就越大、责任就越重,就越要接受严格监督,越要坚定理想信念。

  2.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的感召作用

  “国之大者”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坚定理想信念的继承和发展,为全体党员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提供了现实旨归。习近平指出:所有共产党员都要牢记“国之大者”,都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要增强党员意识,都要保持战略清醒,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不止。只有铸牢理想信念之魂,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成为时代先锋和民族脊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个别党员理想信念动摇,有的失去立场方向;有的心为物役,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停滞不前,“面对大是大非态度暧昧缺乏原则性”,“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信念发生动摇”,“热衷封建迷信不信马列信鬼神”,未能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

  3.凝聚人民群众“建设主体”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了针对各重点群体加强理想信念的建构工作:“我国工人阶级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新时代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新时代一流军队“要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立起来,适应强军目标要求,把坚定官兵理想信念作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工会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使广大职工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领,不断提升共识度、拓展团结面”。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性力量。

  五、实践维度:建构了“如何信仰”的践行准则

  1.强调了将理想信念与具体实际工作相结合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力量,只有进入人的头脑并自觉融入具体实际工作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引领作用。习近平强调,“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要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永远信党爱党为党,在各自岗位上顽强拼搏,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实践推向前进”。习近平阐明了坚定理想信念与推进现实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也就是说,坚定理想信念要从实际出发,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切实回答时代和人民之问,实现理想信念理论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理想信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现实性,“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拿来唱的,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否则就会落入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假大空说教,失去理想信念的本质力量。理想信念的实践也要体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激情和执着”,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能否将理想信念与现实工作很好结合起来,是检验其党性修养的重要标准。习近平对“知”“信”“行”从思想到实践过程进行了剖析,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坚定理想信念”内涵的深度把握,为凝聚各族人民合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阐明了将理想信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联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从当代世界发展趋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需要出发,创造性地阐发了理想信念对于民族团结、民族复兴有着举旗定向、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因而做好理想信念教育要讲清楚“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论述将中华儿女对实现民族复兴的深切渴望同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定信念进行了高度融合,从思想上厘清了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开创性地将坚定理想信念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在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今天,习近平号召全体中国人民“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使全国各族人民深刻领会这一意义并积极投入到祖国建设之中,为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提出了本质要求。

  3.明确了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源自坚守,成于磨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党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持续推进和范围覆盖制定的目标方向,从量与质的维度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操作和教育成效提出的明确要求。常态化制度化是理想信念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通过常态化制度化建设使理想信念教育落在实处,而不是口头上的一句空话,需要着力破解现实问题。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代表着一种动态发展趋势,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结。制度化建设有助于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规范落实;常态化推进则赋予制度化建设成效定型,二者统一于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实际。一方面,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体现在教育的经常性、连续性,即要求理想信念教育抓在日常,落在长远,使其变成一种普遍性、平常性的教育。另一方面,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重点在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即要求抓稳落实好理想信念教育,以制度保障提升教育实效。新征程上,只有深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凝聚起铸魂育人的强大合力,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相关文章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