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作者:彭海红#甘婷婷
原发刊:《观察与思考》 2025-2
复印期刊:《马克思主义文摘》 2025-03
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科学认识、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创立邓小平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决条件。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邓小平反对片面地、只言片语地、教条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原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他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我们要高举旗帜,就是要学习和运用这个思想体系。“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党的指导思想回归马克思主义正确轨道提供了契机,但党内出现的将毛泽东思想绝对化、教条化的“两个凡是”思想,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禁锢着党和人民的思想。邓小平率先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两个凡是”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他说:“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他强调:“我们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体系。”邓小平指出:“不能用毛主席的只言片语损害毛泽东思想体系。讲毛泽东思想,不在引用很多毛主席的话,而在发挥他的根本思想。” 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邓小平在讲到党的优良传统时,曾讲过:“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1977年8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会上,邓小平强调,我们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党创立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批评和自我批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民主集中制等五大优良传统和作风。关于恢复和发扬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强调,要“真正相信和依靠群众,细心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关于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强调,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并指出“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起码标准”;关于恢复和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强调,要“在党内和整个人民内部,认真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关于恢复和发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强调,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关于恢复和发扬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强调,要“在全党、全军、全国努力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为了从根本上破除“两个凡是”的禁锢,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才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他指出:“我们讲要继承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培育的优良传统,第一个就是实事求是。归根到底,这是涉及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实事求是。” 邓小平理论坚定地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搞革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社会主义,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敏锐地意识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政治问题,更是思想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问题。他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他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是毛主席经常讲的。他说:“实事求是,开动脑筋,要来一个革命。”他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从实际出发,把实践经验加以概括。邓小平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他说:“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他明确指出:“在搞社会主义方面,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同外国客人谈话时,邓小平更是明确指出:“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也正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在关键时刻所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特色。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发展的科学。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党的十五大科学阐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精神,指出:“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形势,确定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和奠基之作,一是因为邓小平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二是因为邓小平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讲到邓小平的历史贡献时,阐述得很系统、很详细。邓小平理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引着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邓小平理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引着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首先明确使用“社会主义本质”概念,并作了定型化表述,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科学分析和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指引着我们党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理论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指导我们党有步骤地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使我国勇敢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邓小平理论强调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指导我国实现香港、澳门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打开新局面;邓小平理论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指导我们党及时调整各方面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良好的外部环境;邓小平理论重视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充满新的生机活力。这些重大思想理论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和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正是这些重大思想理论和实践,使二十世纪的中国又一次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四)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尊重实践,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从新的实践和新的条件中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拓展新视野、开辟新道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思想,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邓小平理论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提供了指南。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贡献和重大意义 (一)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 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为党和国家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系统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解决了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样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为党和国家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际确立了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地位,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邓小平逝世之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播发了邓小平逝世的消息,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的两大历史性贡献,《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指出:“一个是领导全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坚持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另一个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党在经济、政治、外交、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一整套方针政策,成功地开辟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关于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指出:“没有邓小平同志创立的这个理论,就不会有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正是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正是这一伟大转折,才成功地开辟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才深刻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命运。 (二)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理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我们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愈益强盛,人民生活逐步富裕,社会主义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旗帜就是力量,旗帜就是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主持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同志,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作了基本概括,初步提出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彻底完成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开始带领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坚定前行。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坚持并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大大加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正如江泽民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中对邓小平及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贡献作出的科学评价所言,“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正确的。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通过改革开放,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开创、坚持和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富起来,并且开始走向强起来。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评价了邓小平的历史贡献,指出:“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三)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作为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作出的光辉业绩、创立的科学理论,已经并将继续改变和影响着中国和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科学评价了邓小平对世界的贡献,指出:“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邓小平同志的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邓小平同志赢得了中国人民衷心爱戴,也赢得了世界人民广泛尊敬。” 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用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和分析世界,深刻把握当时所处时代的特征和国际大势,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对中国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置于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力量的科学分析之上。邓小平理论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分析和认识国际局势、处理国际关系的行动指南。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科学认识我国所处历史方位和世界地位,深刻认识到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强调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并热情支持他们的发展,积极呼吁国际社会帮助他们发展。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使中国始终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邓小平理论扎根中国,放眼世界,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强调:“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第三世界包括中国有一个可喜的发展,整个欧洲有一个可喜的发展,可以真正消除战争的危险”。邓小平指出,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就越靠得住,强调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同时也是对整个国际和平作出贡献。邓小平预测,到21世纪中叶,中国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邓小平主张开展南北对话,倡导南南合作,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整个人类的发展。 邓小平理论产生、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扎根中国,影响世界,影响一个时代。有学者用“邓小平时代”来形容邓小平和他所创立的邓小平理论的影响和伟大贡献。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来说,邓小平理论的影响是历史性的,也是深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断完善的,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继续指导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闪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的宏伟实践中。 原文标题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里程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