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二个结合”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作者:邹广文
原发刊:《哲学研究》 2025-1
复印期刊:《马克思主义文摘》 2025-03
“第二个结合”克服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实现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因此,我们必须从方法论的高度来看待“第二个结合”,以“第二个结合”指导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具体说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要自觉以“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致力于文化建设。 我们为何要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时首先确立“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呢?实际上,近代以来,“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始终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浮现。即使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的“文化热”,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其折射的核心问题依旧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而“第二个结合”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找到的能够平衡“传统”与“现代”之间紧张关系的正确方法,体现了一种超越两极对立的“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在哲学家黑格尔看来,两极对立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知性思维,它执着于思维规定的片面性和差异性,因而“理性的斗争即在于努力将知性所固执着的分别,加以克服”。也就是说,“第二个结合”实现的前提在于变革我们的思维方式——“传统”与“现代”二者之间非此即彼的知性思维方式。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两创”,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前提也是要变革我们的思维方式,要看到“传统”与“现代”二者之间非此即彼的知性思维不利于我们健康地展开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我们必须培育建设智慧,树立“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既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过于激进——以达至天地和谐运行、万物并生而不悖的中和状态。 实际上,这种建设智慧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并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中得到了证明。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指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南方谈话”进一步推动了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邓小平提出的“不争论”思想所蕴含的建设智慧。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朝着既定奋斗目标迈进。”胡锦涛的“不折腾”思想继承了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突出强调搞建设、谋发展,实际上也是建设智慧的体现。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伟大觉醒,笔者认为“觉醒”的突出表现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秉持一以贯之的建设智慧。 面向未来,我们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继续秉持建设智慧,不断提高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如果囿于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知性思维,就只会迟滞我们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同理,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时,我们也要汲取“第二个结合”中所蕴含的建设智慧,以“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实践。 第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需要寻找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彼此契合之点。 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来讲,“中国式”彰显的是文化的民族性维度,而“现代化”彰显的则是文化的时代性维度。我们知道,文化哲学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哲学形态,其中最基本的命题之一就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现代化实践的背景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正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矛盾的具体表达。因此,我们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时,需要努力寻找民族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彼此契合之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离不开“第二个结合”的指导,要在“第二个结合”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彰显中国特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具有时代特征。 具体说来,一方面,我们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来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理论层面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建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期,毛泽东在领导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为“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话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内涵,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进入新时代,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新发展,还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文明形态论的创新,都充分表现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活力。此外,理论的创新离不开实践的发展,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离不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小康社会的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标志性创新之一。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中国要建设“小康之家”,使“小康”这一出自《诗经》的古老词汇在新时期得到了新阐释。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并踏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无论是小康社会还是共同富裕,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中国化创新和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必由之路。但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必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需要。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实践的智慧结晶,是由古代中国从事现实活动的人们所生产的,它同样也受到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因此,在当代中国,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两创”时,就必须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文化。 显然,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需要找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彼此契合之处,而这种契合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够凸显出来。彼此契合不是简单的语词含义相近,而是精神内涵的彼此相通,这一点只有在“第二个结合”指导下的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时代特征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彰显。 第三,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发展的文化气象。 人类的任何实践都需要确立价值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实践的方向。在“第二个结合”的指导下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其实践旨趣就是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而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正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所要建构的目标,或者说是中国式现代化未来所呈现的文化气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以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为价值目标,需要明确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具体说来,文化更多着眼于事实判断,文明更多着眼于价值判断,即文明是文化的正价值取向,所彰显的是人类的一种进步状态,是人类在克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诸多矛盾的努力中所达到的历史进步。因此,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目标实际上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阐扬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也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一方面,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阐扬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以及和平性,这五种突出特性是我们能够从总体上认识中华文明的基础。连续性要求我们要以上下五千年的视角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创新性要求我们要以革故鼎新的态度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式,统一性要求我们要以多元一体的态度认识中华文明的信念,包容性要求我们要以和合共生的态度认识中华文明的内涵,和平性要求我们要以美美与共的态度认识中华文明的原则。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要以时代精神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 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当代中国具体实际为出发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推动中华文明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力量。因此,面向未来,我们更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中国的具体国情,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具体国情既包括物质层面即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也包括精神层面即中华文化传统等。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具中国气质,更有中国风范,更适合指导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 我们相信,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将创造“第二个结合”的成功典范,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具体呈现。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就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总之,以“第二个结合”为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的方法论,首先,要树立“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建设性思维方法,摒弃非此即彼的知性思维。其次,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时,要在建设性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寻找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彼此契合,不断平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最后,明确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实践旨趣就是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在这个基础上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使它们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结出新的文化果实。 原文标题为《“第二个结合”: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