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社会保障体系发展

作者:杜鹏

原发刊:《社会保障评论》 2023-2

复印期刊:《马克思主义文摘》 2023-05

  人口老龄化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的重要国情,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是一个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迅速发展并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坚定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2030年以后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口总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贯彻落实积极老龄观,我们需要清晰把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在老年人生活中已经产生的深刻变化,同时也要更加深入了解人口老龄化在各个地区的多方面差异,明确工作重点,大力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在制度建设和服务保障方面的差距,统筹推进共同富裕。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利用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国在进入老龄社会新阶段之后,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发生了哪些变化?规模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与主要生活来源的现状与变化是什么?对这些方面的全面认识将为我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共同富裕和全体老年人老有所养提供重要的现实基础。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一)老年人口的数量与比例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表明,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自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高龄化趋势日益凸显。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十年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增加了8637万,比例上升了5.44个百分点,而2000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增加了4767万,比例上升了3.2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过去十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人口老龄化程度都在加速发展。

  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4%,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新阶段。参照国际社会常用的表述,一般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60岁及以上超过10%)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将达到14%作为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志,达到20%作为进入超老龄社会的标志。对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2000年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21年进入了老龄社会,预计2031年将进入超老龄社会。

  对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而言,老年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增加了制度覆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1990年到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增长了3446万人,2000年到2010年,老年人口增长了4600万人,2010年到2020年,老年人口增长了8637万人。加速增长的势头非常明显。预计2020年到2030年的十年,老年人数将净增1.2亿人,老年人口总量2030年将达到4亿人,这是我国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阶段,也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挑战最大的关键时期。

  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口发展已经进入关键转变时期:人口总量由增长转向减少、人口老龄化进入老龄社会新阶段、社会养“老”的负担反超养“小”的负担、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才资源大国。2021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已经超过0~15岁少儿人口数(2.63亿),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口已经超过2亿人。在上述人口老龄化发展背景下,政府和社会需要重新审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高度重视人才强国的战略。

  (二)老年人口的性别结构

  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过程中,由于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和退休制度等方面差异的影响,女性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与男性存在明显不同,因此有必要及时了解中国老年人口的性别构成变动情况。总体上看,中国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年人口,老年人口性别比近30年来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性别构成看,2020年我国男性老年人口有12738万,女性老年人口有13664万,女性老年人口数量略多于男性老年人口数量。从分性别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来看,男性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48.25%,女性老年人口占51.75%,女性老年人口比例比男性老年人口高了3.50个百分点,性别比为93.22。从2000年以来的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比较看,我国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从2000年的95.17上升到2010年的96.12,再下降到2020年的93.22,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三)老年人口的高龄化

  虽然中国老年人口以60~69岁低龄老年人为主,但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比例也在持续增长。从2020年老年人口的年龄构成来看,60~69岁组低龄老年人口的比例最高,达到55.83%;其次是70~79岁组,比例为30.61%;80岁及以上年龄组占老年人口的13.56%。由于人口出生队列波动的影响,实际上在低龄老年人中,65~69岁的老年人还多于60~64岁的老年人,人数分别为7400万和7338万,低龄老年人合计超过1.47亿人。数量庞大的低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身体状况基本健康,是我国老年社会参与和老年教育的主体力量。

  与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相比,60~69岁低龄老年人比例在不断下降,70~79岁老年人比例比2010年有所减少,只有80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在持续提高。这说明我国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也在不断发展。2020年8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超过3580万人,达到历史新高,比2010年的2099万人增加了1481万人,增长了70%。

  中国人口长寿水平的重要体现是百岁老年人数的迅速增长,2020年我国百岁老年人数达到118866人,首次成为全世界百岁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其中男性35129人,女性83737人,百岁老年人中女性占70.45%。由于百岁老年人的快速增长,我国的长寿水平已经进入了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具有长寿代表意义的百岁老年人数量在2010到2020年的十年间出现跨越式增长,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全国百岁老年人数量从约3.6万增长到11.9万,从比例上来看,每十万人中百岁老人数量从2.7人增长到8.43人。

  从国际对比的角度来看,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百岁老人最多的国家,对美国和日本完成了历史性的超越。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的数据,2020年全世界约有百岁老人54.7万,中国拥有全世界1/5的百岁老人。此前美国是世界上百岁老人最多的国家,根据美国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美国有10万多百岁老人,同样是长寿大国的日本,2020年的普查数据显示其百岁老人数量为7.95万,2022年的最新数据显示日本百岁老人数量突破9万人,已经实现连续52年增长。

  二、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10年来特别受到年轻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影响。由于外出劳动力计入流入地常住人口,导致吸引劳动力多的省份和城市地区老年人口比例相对下降,而流出地老年人口比例相对上升,流出地会率先遇到养老金支出压力。劳动力外出较多的省份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率先遇到大龄农民工就业的问题。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看,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的省份会面临缴纳养老保险人数下降,而领取养老金人数持续增多的双重压力。农民工外出就业较多的省份会率先遇到就业年龄歧视障碍,因为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年龄增大后已经开始遇到就业年龄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差异情况,并关注由此对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省际差异

  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出生率、死亡率及流动迁移率的差异导致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日益明显,2010年到2020年省际差异进一步加大。20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是辽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25.72%,其次是上海(23.38%)和黑龙江(23.22%)。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前四个省市里东北就占了三个,东北地区也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最突出的地区,东北三省合计老年人口比例达到24.26%。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比例是18.73%,17个省市自治区超过全国水平,14个省和自治区低于全国水平,西藏老年人口比例依然全国最低(8.52%)。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7%的省市自治区已经达到30个,只有西藏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5.67%,还没有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有12个省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4%,进入到老龄社会阶段。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还是辽宁(17.42%),但是排在第二和第三的省份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排名不同,分别是重庆(17.02%)和四川(16.93%)。

  各省老年人口规模也有明显差异。2020年老年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山东,60岁及以上人口有2122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有1536万人。除了山东之外,还有10个省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00万人,分别是江苏(1850万)、四川(1816万)、河南(1796万)、广东(1556万)、河北(1481万)、湖南(1321万)、浙江(1207万)、湖北(1179万)、安徽(1147万)和辽宁(1095万)。这11个省份的老年人口合计达到1.657亿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62.77%。

  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共有6个省份,分别是山东、四川(1417万)、江苏(1373万)、河南(1340万)、广东(1081万)、河北(1039万),这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合计达到7786万人,占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40.84%。

  (二)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

  2020年中国城镇老年人数首次超过农村老年人数,实现历史性转变。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63.90%,城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为1.43亿,首次超过了农村老年人数(1.21亿)。然而,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进一步加剧,农村人口老龄化高达23.81%,高于城市的15.82%,差距达到7.99个百分点,这也是历次人口普查中城乡人口老龄化差距最大的一次。在过去20年时间里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差异在日益增大。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数量比2010年的9930万人增长了1/5,农村老年人口数量依然规模巨大。因此,农村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关键,也是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重点,只有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协同发力,才能加快补齐农村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短板。

  三、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

  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养老方式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它会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没有健康的身体,老年人就很难再参加生产劳动以得到劳动收入,在农村地区经济上会更加依赖子女或亲属的供给;其次是在居住方式上,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照护,他们往往需要与子女住在一起,由配偶或子女提供生活照料;第三是在医疗方面,身体不健康的老年人往往伴随着各种疾病,因而不健康老年人的增多往往也伴随着医疗费用和家庭照护费用支出的增大。中国面临的各种老年人问题突出反映在不健康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家庭中。

  我国自2000年以来的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都以长表的形式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了解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数量和比例提供了重要依据。对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及时了解对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都有着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共有25523101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对健康状况进行了自评,其中,男性12312008人,女性13211093人。因为是以长表进行抽样调查,回答健康状况自评问题的老年人占我国老年人口总数的9.67%。自评健康状况分为四类:健康、基本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生活不能自理。以下先分析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再进一步分析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城乡和地区差异。

  (一)首次有半数以上的老年人自评是健康的,绝大多数老年人处于健康状态

  2020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口中有54.64%自评身体健康,32.61%的老年人基本健康,两类合计占老年人总体的87.25%。与2010年相比,自评身体健康的比例提高了10.82个百分点,老年人基本健康的比例下降了6.72个百分点,两类合计,2020年比2010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说明2020年老年人口对健康状况的自评更加乐观,更多的老年人处于健康状态,这也是首次有半数以上的老年人自评自己是健康的,这对于弘扬积极老龄观、推进健康老龄化理念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二)全国约有3366万人处于不健康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状况

  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自评不健康的老年人占12.75%,其中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占10.41%,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2.34%。与2010年相比,我国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例有所降低,从2010年的2.95%下降到2.34%。如果以此推算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总量,需要长期照料的不能自理老年人总数约为618万人。从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占10.41%来推算,全国共有约2748万老年人处于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状态。总体来说,2020年全国约有3366万人处于不健康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状况。这部分老年人是我国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主要覆盖人群。

  (三)男性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好于女性,不健康老年人中女性老年人占55%

  2020年男性老年人自评健康的比例比女性老年人更高,男性自评健康的占57.54%,女性是51.94%。与2010年普查结果对比也可以看出,女性自评健康比例一直低于男性,但是两性自评健康比例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差距略有缩小。虽然回答基本健康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但从总体上看,自评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年人占男性的88.11%,女性比例则为86.45%,男性自评健康状况仍然好于女性。全部自评不健康的老年人中,女性老年人占了55.01%,比2010年的比例(57%)略有下降。

  (四)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变差,生活不能自理比例在80岁以后明显提高

  随着年龄的上升,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开始变差,自评为健康的老年人比例在60至90岁之间下降明显,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在70岁之后提高,80岁以后迅速上升。这反映出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最需要关注的群体。

  从几个关键的年龄可以明显看出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变化。自评健康的老年人比例在60岁时占74.18%,71岁时下降到50.41%。可见71岁及以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总体是相对比较好的。自评健康的比例在76岁后下降到40%以下,82岁后下降到30%以下,90岁后下降到20%以下。10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仍然有14.41%自评是健康的。如果把自评健康和基本健康归为一类来统计,70岁时占88.70%,80岁时仍然占到76.29%。不健康老年人比例在80岁时达到23.72%,84岁时达到30.54%,90岁时达到40.65%;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比例在88岁时超过10%(11.17%),94岁时达到20.35%。

  (五)城镇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好于农村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最高

  在2000年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中,城镇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一直好于农村老年人。与2010年相比,2020年城乡老年人口的自评健康的比例都大幅度提高了,而生活不能自理比例都进一步下降。城市62.98%的老年人自评为健康,镇老年人健康比例达到54.77%,而农村老年人只有48.54%认为自己健康。城乡老年人的基本健康比例农村最高,城市最低,都在30%左右。另一个城乡差别主要反映在不健康老年人比例差异上。城市不健康老年人比例只占8.37%,而农村则高达16.10%,高出城市近一倍。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在城市只占2.07%,而农村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占2.55%。

  (六)各地老年人健康状况差异很大,东部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普遍较好

  我国各地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有明显的差异。浙江、福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东部地区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的比例均在60%以上,而贵州、江西之外的大多数中西部地区自评健康的老年人比例相对较低。老年人自评健康比例最高的是浙江,高达65%。比例最低的是西藏,比例为36%。与2010年相比,各个省份老年人自评健康比例都有大幅度提高,浙江从52.8%提高到65.0%,自评健康比例最低的西藏也从2010年的24.5%提高到36.0%。

  各地不健康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例直接关系着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布局和服务方式,特别是其中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更是最需要关注的群体。从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比例看,各地相差较大,比例最高的西藏,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达到4.56%,新疆、青海、吉林、内蒙古都在3%以上,而重庆、广东、湖北、贵州、福建、江苏的比例都低于2%。因此,各地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和养老服务发展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

  四、中国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通过长表调查提供了我国老年人口主要生活来源的最新数据,从中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老年人经济自立能力的现状与变化,反映出城乡之间、性别之间、地区之间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现状与变化,为我国今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数据。

  (一)离退休金、养老金首次成为中国老年人的最主要生活来源,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男性和女性比例都下降到半数以下

  2020年我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排序中,比例最高的是离退休金养老金,占老年人总数的34.67%;排在第二位的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老年人总数的32.66%;第三位的是老年人自己的劳动收入,占21.97%。离退休金养老金首次成为中国老年人的最主要生活来源,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带来的一个历史性的变化。2010年及以前,占第一位的都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2010年占老年人总数的40.72%,2000年是43.80%。

  2020年,我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前四种方式占全部老年人的93.6%。此外,财产性收入和其他来源的比例都比2010年增长了一倍以上。

  (二)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和劳动收入的比例下降,进一步从家庭经济供养向社会养老转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进步,我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进一步从家庭经济供养向社会养老转变。与2010年数据相比,三个主要生活来源在各自的比重方面都出现了明显变化。主要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老年人比例从24.10%提高到34.67%;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老年人比例从2010年的40.72%下降到2020年的32.66%;依靠老年人劳动收入所占的比例从29.07%下降到21.97%。如果将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两部分相加,总体上有38.97%的老年人直接以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为主要生活来源,比201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三)男性老年人主要靠离退休金养老金,女性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

  分性别来看,我国男性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与十年前发生明显改变,36.71%的男性老年人主要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生活来源,而2010年时排在第一位的还是老年人的劳动收入。女性老年人虽然仍是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主要生活来源,但是其比例首次下降到半数以下,从2010年的52.59%下降到2020年的41.39%,下降幅度超过1/5。但女性老年人的经济独立性与男性老年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在养老方面还较大地依赖家庭其他成员的经济帮助。2020年女性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10年的28.89%提高到32.77%,超出以劳动收入为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比例一倍多。

  (四)城市70%的老年人主要靠离退休金养老金,农村75%的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和劳动收入

  从2020年城乡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构成看,城市69.83%的老年人主要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而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41.87%)和劳动收入(占33.58%),两类合计占75.45%,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占10.43%。镇的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结构上更加接近于乡村,也是以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主,比例占到37.15%,排在第二位的是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占31.75%,主要来源的顺序与城市和农村都不一样。上述差异表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和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依然存在明显差距。

  我国城市、镇和乡村老年人在主要生活来源上还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总体上,无论是在城市、镇,还是农村,女性老年人都比男性更多地依赖子女和家庭成员经济支持。城市男性老年人是自我经济供养能力最强的老年人,高达72.35%的城市男性老年人主要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对家庭其他成员的经济帮助依赖最少,只占11.54%;城市女性老年人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比例十年间有明显提高,与男性的差距大幅度缩小,从2010年的58.99%提高到2020年的67.56%,虽然仍低于城市男性老年人,但差距已经从15.22个百分点缩小到4.79个百分点。女性对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依赖也从31.95%下降到22.46%,表明城市女性老年人也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独立性。而镇和农村女性老年人则是另一个极端,分别有47.47%和52.89%的女性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虽然都比十年前有了显著改变,但在分城乡的比较中,她们仍然是自我经济供养能力最弱、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经济来源比例最低的群体,农村只有8.78%的女性老年人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生活来源,因而农村女性老年人应当成为养老经济支持上最受关注的老年人群体。

  (五)各省份老年人生活来源差距明显,上海、北京、天津社会养老水平最高

  2020年我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仍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上海、北京、天津的老年人绝大多数已经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生活来源,各省份老年人以家庭成员供养为主要来源的比例都比十年前有显著下降。

  根据2020年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构成情况,按照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比例,我们大致可以把各个省份分为三类。第一类地区是上海、北京和天津,在这三个直辖市的老年人中,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比例都在70%以上,上海高达94.07%,北京为83.70%,天津为70.48%。以劳动收入为主要来源的比例,北京为4.15%,上海是3.19%,天津为7.44%。上述三个城市是我国户籍人口老龄化突出的地区,同时也是老年人经济独立性最强的地区。随着老年人经济独立性的增强,上海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老年人比例下降到极低的2.09%,北京也只有8.40%。第二类地区包括辽宁、黑龙江、新疆、宁夏,这些地区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比例在50%以上,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老年人比例在20%以下。第三类地区包括前两类以外的其他所有省份。

  2020年与2010年相比,所有省份老年人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比例都显著上升,而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老年人比例都明显下降,最高的比例也已经低于50%。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比例最高的贵州为47.22%,福建和广东也分别达到45.36%和44.57%。2010年时,比例最高的省份是西藏(56.4%)、福建(54.9%)、青海(51.0%)和广东(50.1%)。

  本文基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进入到老龄社会新阶段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发展,预计2020年到2030年的十年,老年人数将净增1.2亿人,将是我国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阶段,也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挑战最大的关键时期。中国老年人口状况已经出现了多个历史性的转变:中国城镇老年人数超过农村老年人数,成为全世界百岁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半数以上的老年人自评身体健康,离退休金养老金成为中国老年人的最主要生活来源。这些历史性转变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人口高龄化和庞大的不健康老年人群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也带来新的挑战。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已经主要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来源的城乡差异、性别差异都对我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明确了工作重点。

相关文章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