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作者:张福军

原发刊:《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3-3

复印期刊:《马克思主义文摘》 2024-0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集中在《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等著作之中,尤其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两篇文章中,全面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体系和内在逻辑,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这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在2023年1月31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事实充分证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要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就强调,“我国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牢牢把握着我国发展主动权。”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了我国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紧迫性,“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纵观世界主要大国的经济发展史,任何经济大国的成长道路都需要经历由弱到强、由“以外促内”转向“以内促外”的必然调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首要考虑的是“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早有调整的要求”。这一重要论述表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遵循大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主动调整我国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这是由我国内外部的客观因素引起的。从外部因素看,随着国际局势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基于我国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国需要主动改变发展格局,这不是针对当前产业链供应链因受外部影响所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动战略调整。通过以国内循环为主,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将内在潜力充分地挖掘出来,对冲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巨大冲击。从内部因素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雄厚支撑,“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而超大规模经济体可以也必须内部可循环”。2020年5月,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表明,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巨大的市场优势使我国已经具备了主要依靠国内大循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自我调整能力,完全改变了难以通过依靠内循环摆脱经济落后的不利状态。由此可见,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充分释放发展潜能的主动战略安排。

  二、构建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要“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在2020年8月24日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眼长远把握大势,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进入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我国应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利用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在畅通国内循环的基础上,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水平参与国际市场,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进而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

  在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中,国内大循环是国际循环的前提和基础,处在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这一重要论述表明,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不是不要国际市场,更不是要封闭起来搞自我经济循环,而是要让开放的国内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调整我国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方式和途径,不仅要以开放的以国内循环为主的模式代替“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循环模式,而且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的国内市场促进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循环。为了更好地吸引全球生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只有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才能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循环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并强调要注意防范认识上的误区,“只讲前半句,片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主张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度收缩”“只讲后半句,片面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不顾国际格局和形势变化,固守‘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思路”。通过更大范围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我国国际循环的质量与水平,推动高质量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更好地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以开放促改革,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呈现出双向开放的特征,既强调对外开放,又强调对内开放,产生“1+1大于2”的叠加效应,加快形成开放、稳定、安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各国应该坚持开放的政策取向,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提升多边和双边开放水平,推动各国经济联动融通,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因此,双向开放是在新形势下更好地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优势,扩大对内和对外市场开放和准入,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互联互通。

  三、促进经济循环畅通无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过程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只有经济循环的四个环节畅通,社会再生产和经济运行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发展才能进入正向螺旋的发展轨道。进入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我国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变革,涉及到国民经济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它们之间彼此关联、相互促进,构成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大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了经济循环不畅带来的问题,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断点”“堵点”,“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在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对于如何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之间的“断点”“堵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主要在于解决结构失衡问题。在2021年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供应链韧性”,随后他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和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各个环节的重要任务。针对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垄断,搞各自为政的“小循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小循环”,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为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做法,并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优先开展建设统一大市场工作。通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市场体系建设,强化市场主体之间的有序自由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竞争和深化分工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梗阻。

  四、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时代内涵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底色。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并特别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阐释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握好几个重要着力点时,特别强调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对于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分配结构,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也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于如何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逐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重要论述,科学阐明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加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既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力量来源,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终目标所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新发展格局,更加强调“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充分体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基本价值导向。

  五、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详尽阐释了安全和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进入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习近平再次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并作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为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场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的攻坚战和持久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因而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有效防范应对发展中遇到的潜在风险,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这就需要打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从而把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全面提高国家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提升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断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从而增强我国在各种惊涛骇浪中的生存力、发展力、竞争力和持续力。

  原文标题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相关文章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